教会宣教与牧养——浅谈华信教会的宣教与植堂
在美国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这一片多元文化交汇的环境中,并且有华人居多的群体,作为一位平凡无名的牧师,我深切体会到城市宣教、植堂、牧养与神学教育的紧密关联与相互促进。以下从实际经验与心得出发,先从二个方面:《宣教与植堂》与大家分享在法拉盛推动福音事工的思路与实践,望能激发更多同工参与并得着启发与帮助。
一.城市宣教:在繁华喧闹中携带福音
「宣教」就是教会和信徒,承受主耶稣的大使命,在教会本身的福音工作以外,以人力、金钱、祷告等,于本国或外国从事福音工作,建立教会。宣教学家斯徒德说:「宣教是传福音加上社会责任」。
法拉盛的独特文化风貌与宣教土壤:法拉盛是纽约市最具代表性的华人移民聚居区之一,同时也有韩裔、南亚裔等多元族群。在这里,街道两旁的中式餐馆、华文广告,从普通话、粤语、温州话、到闽南话等。法拉盛缅街上,犹如一条永不停歇的生命大动脉:人流如潮,步履匆匆却又互相交织。向你宣告这里是纽约最繁忙、最生机勃勃的华人聚居地之一。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移民生活画面。特别近几年有大量从大陆来的新移民,刚抵达纽约时往往面临语言不通、文化适应、安全感缺失等问题。他们既想融入美国社会,又不舍弃原有文化与信仰根基。这种「落差感」也正是我们宣教植堂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华信教会的一位牧师,组建核心团队,将「城市宣教」作为核心策略,我们从线下与在线、小区服务与教会崇拜、数字媒体与网络管道、街头福音与布道活动等多个维度出发,打造一个互为配合、相辅相成的城市宣教植堂网络。既强调宣教策略的多元性,也兼顾植堂与实践的可操作性。
总而言之,城市宣教并非高空筑台,而是扎根生活、走入黎明与黄昏之间的每一个缝隙;它呼唤我们用切实的行动、温柔的倾听与不懈的代祷,将主耶稣的爱带进每一条街巷。
二.城市植堂:在失落迷茫中找到教会
当我们在法拉盛这片创新与繁荣并存、传统与现代交错、多元文化与移民群聚的城市土壤里植堂,就要看见「那些在城市角落里失落与迷茫的灵魂」。不论是因签证/政策问题焦虑、因语言障碍孤独、因子女代沟与家庭紧张,还是因高房租、疲惫工作而陷入无助——教会植堂的终极异象,便是让他们在教会里找到「最温暖的家庭」和「最坚固的盘石」。
曾经有许多人问我,在纽约法拉盛有数不胜数的华人教会,你为什么还要植堂?植堂的首要异象就是让「失落迷茫的人」在基督里得着归属,找到属灵的家。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故此,植堂的异象不仅是竖立一块聚会指示牌,也不仅是增设一个聚会点,或是一间新的聚会场所,乃是在陌生街角种下基督的福音种子,将光照进尚未得见盼望的角落。更是要让基督的福音在这座城市中生根发芽,让更多灵魂因主的爱而得着更新与建造。当一个人进入一个充满基督大爱的教会,他/她会感受到:我的价值不是取决于房租有没有付、世界有多么成功,而是「我是神的宝贝」、「我的身份在基督里已经被接纳并被救赎」。这正是「在失落迷茫中找到教会」最根本的意义。
我们华信教会团队与大家分享一个让人激动的见证:从2024年1月1日开始建立到今天,整整有17个月的时间,我们有共同异象使命的一群人开始,陆续建立了七堂崇拜聚会——分别在每周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天不同的时段——并且能够持续而贴心地服侍周间忙碌的各阶层人群,也有效地牧养并服侍那些在周间需要属灵滋养的群体。
求主继续带领我们,使这七堂聚会日益兴旺,让更多仍在忙碌、在迷茫、在失落中的人,因主的话语与弟兄姊妹的关怀,遇见这位救主耶稣,重获生命的盼望。我们也愿与各位同工携手并肩,在祂的恩典里,一起不断拓展更多时段、更广泛群体的服侍,见证神如何在城市四角点燃火把,使华信教会成为法拉盛最鲜活而温暖的「灵命加油站」。
为何能在17个月内就开创七堂聚会?原因是法拉盛及周边区域聚居了大量像我们一样的新移民家庭、第二代华裔,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场人士,他们的作息与需要并不局限于「周日崇拜」,有人周末要加班或搬家及其它的事情,如果我们仅仅把周日的敬拜作为「唯一出口」,很难真正触及这座城市的人群。因此,「建立多堂聚会」便成为一开始在祷告中领受神给我们的异象:要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肢体,都能在最适合他们的时间来到教会,亲近主、同享敬拜、彼此扶持。法拉盛植堂的异象,还包括要成为一个不仅限于「华人圈」的教会,而是一个能包容多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不断融合的新型聚会场所。我们教会在2025年2月9日开拓英文堂的崇拜聚会,也让能让说英语的群体能参与崇拜。
开拓新的植堂模式:
- 「小组教会型植堂」的理念:
我深信「小组教会型植堂」不仅是对传统堂会的一种补充,更可以成为贴近小区、新移民、灵活灵巧、快速拓展福音触角的实践模式。小组教会植堂也有敬拜、团契、查经、证道、祷告、门徒训练等基本功能,并且围绕在一个中心教会或植堂点,共同构成教会整体。「小组教会型植堂」即是在一个尚未形成完整堂会结构、或资源有限的小区,以若干人员为核心,以「组」为单位先行聚会、门徒造就,逐步发展出可自主牧养与拓展的聚会点,最终脱离母堂或母植堂(母体),成为可持续运作的独立教会。
- 「小组教会型植堂」的实践:
- 教会异象分享:通过主日崇拜、祷告会、学习培训班等场合,向会众宣讲「小组教会型植堂」异象:为何要教会植堂,为何要满足小区不同职业群体的福音的需要、灵命的需要,让会众看到远景与使命。
- 核心团队建立:成立「植堂核心同工团队」,由牧师带领,选拔4–6位来自不同年龄、背景、恩赐的弟兄姊妹(包括原教会的小组长、牧者、成熟信徒)担任核心同工。
- 新的植堂点启动:牧师与核心同工在祷告策划筹备,如何开启新的植堂点。由于小组教会模式本身具有「低成本启动、灵活牧养、快速倍增」的优势,新的植堂点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成员,快速形成「教会网络」,以此作为进一步往外扩展的桥头堡。
结语:
「小组教会型植堂」是一条既务实又富有异象的教会拓展之路。它既能让教会迅速覆盖小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又能在家庭与小区的「贴近土壤」环境中,实现「门徒倍增」、「牧养深度」的双重目标。作为植堂牧师,多么期待更多的教会及牧者为每一颗失落的心灵点燃「福音的灯火」。当人们在物质与信息的洪流中感到麻木与孤独时,教会要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他们能放下所有虚假与疲惫,安静聆听主的福音,重塑生命方向。植堂的异象,就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失落者」都能走进教会,在圣经的真理与弟兄姊妹的彼此相爱中,逐步走出失落与迷茫,找到永不动摇的盼望和归属。愿主带领我们,为法拉盛点亮这样的盼望之光。
最后想借此机会向角声机构牧者同工们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与敬意。回顾过去华信教会植堂的历程,也离不开你们的慷慨支持和不断鼓励、资源协助与经验分享、代祷和指导、合作和交流、寻道者崇拜和使命传承,我们难以走到今天的阶段。愿神赐福和带领角声福音机构。
主仆 陈保罗